|国家预印本平台
首页|次生阔叶林夏季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机制

次生阔叶林夏季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机制

he mechanism of summer bird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ed in secondary deciduous forest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我们于2000年-2004年3-7月的鸟类繁殖季节,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作了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机制的研究。通过5年的研究发现,该林型的鸟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富度都在12-17种,每年的个体数在52-79只之间;年间种类的相似性为0.7692-1之间;变异系数(CV)一般都在21%以上。从波动系数看(CF),大多数都在1.388~3.564之间。说明该鸟类群落结构是相对稳定的。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和稳定是由于存在“关键类群”。我们把影响群落组织结构形成和群落格局的物种称为“关键类群”(Key Group)。它是以提供巢资源而被其他种鸟类繁殖所利用,从而实现鸟类群落组织结构的相对稳定。次生阔叶林夏季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关键类群有两个:一个是初级洞巢鸟;另一个是喜鹊。在39.8hm2的次生阔叶林样地中,鸟类群落结构形成中的关键类群和利用其巢繁殖的鸟类,个体数量占63.17%,消费生物量占78.8%。5年中,喜鹊每年新筑巢12.2个,每年的递增率46.62%;初级洞巢鸟类每年新啄洞5.6个,新啄洞每年递增率为29.4%。喜鹊新旧巢被其它鸟的利用率在25%—40.7%之间。次级洞巢鸟利用率在58.8%-91.7%。喜鹊和初级洞巢鸟在群落结构形成中的功能是他们每年筑新巢和旧巢被其他鸟类所利用,形成“投资—>效益”或“初级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关键类群和利用其巢繁殖的鸟类在鸟类群落结构形成中都是主体,并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邓秋香、高玮、王继龙

环境生物学动物学生物科学现状、生物科学发展

次生阔叶林 鸟类群落组织结构 关键类群 巢资源

Secondary deciduous forestBird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Key groupNests site resource

邓秋香,高玮,王继龙.次生阔叶林夏季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的机制[EB/OL].(2007-01-29)[2025-08-16].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01-391.点此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