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印本平台
首页|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 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 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 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卓 静

10.12074/202312.00094V1

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技术现状环境管理

生态恢复工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驱动因素

卓 静.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EB/OL].(2023-12-06)[2025-08-02].https://chinaxiv.org/abs/202312.00094.点此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