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DZ模型的西北干旱区水汽再循环率分析
局地水汽再循环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我国西北干旱区水汽再循环的绝对量虽然有限,但对区域降水的贡献(即水汽再循环率)却不容忽视。本文基于嵌套同位素模块的LMDZ模式模拟数据,运用同位素混合模型,对西北干旱区1979—2007年水汽再循环率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外来水汽对降水的月尺度和年尺度贡献率都明显高于再循环水汽,季节上呈夏高冬低,年际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而再循环水汽的贡献率较低,呈夏季低冬季高且逐年下降(冬半年植物蒸腾水汽的贡献率在年际上呈上升趋势)的特点。外来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存在空间差异,山区附近的值往往较高,荒漠平原区的值则较低。就地表蒸发与植物蒸腾而言,地表蒸发对降水的贡献率整体低于植物蒸腾,但在小范围地区也有相反的规律。外来水汽和地表蒸发水汽的贡献量与其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蒸腾水汽在山区的贡献量高于荒漠平原区。
张明军、余秀秀、周苏娥、王圣杰、邱雪、孟鸿飞、杜铭霞
大气科学(气象学)
水汽再循环降水贡献率空间分布同位素混合模型LMDZ模型西北干旱区
张明军,余秀秀,周苏娥,王圣杰,邱雪,孟鸿飞,杜铭霞.基于LMDZ模型的西北干旱区水汽再循环率分析[EB/OL].(2019-09-09)[2025-08-11].https://chinaxiv.org/abs/201909.00133.点此复制
评论